网易首页 > 网易政务 > 正文

江苏强化政府治污责任五年治太水质获"四个改善"(二)

2013-05-08 09:19:40 来源: 新华网
0
分享到:
T + -

唱响太湖美,结构调整是根本路径

2007年的蓝藻大范围暴发,警示太湖流域重新审视曾经的经济发展方式。

“太湖流域占国土面积的0.4%,GDP却占到全国的12-14%;人口密度指标连续20年两位数增长;单位面积的排污量居全省前列。”无锡市太湖办主任顾岗表示,对于太湖而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绝不能重蹈经济片面增长导致生态破坏的覆辙。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毕军认为,治理太湖,必须从根源性问题入手,选择城市的发展路径。要想重新唱响“太湖美”,各级政府要认真算好经济与环保两本账,既看GDP,也看COD。生态文明下的“新江南”,绝不能脱离“绿色路径”。当两者发生冲突之时,选择后者应该成为自觉。而主动推进结构调整,是唱响太湖美的根本途径。

在无锡,这几年进行的是一场堪称“壮士断腕”的产业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无锡先后劝退和否决了1100多个“三高两低”项目,今年仅宜兴市就关停了80多家琉璃瓦生产厂。“蓝藻危机”也使苏州深刻意识到COD的意义,生态权重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据统计,该市规模以上新兴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075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近40%。

太湖治理本身也是一个转型升级的机遇,可以以环境优势再次赢得发展优势。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随着治理的深入,环太湖周边的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快速发展。事实上,无锡已开始品尝“生态红利”的甜头:太湖治理过程中,无锡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微电子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销收入有望达到6000亿元,与2009年相比基本实现倍增。

太湖流域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必然较早遇到生态环境问题。专家认为,由于该区域国土空间和环境容量十分有限,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而率先解决好这些问题与矛盾,对其他地区的发展可以提供宝贵经验。

永续太湖美,万不可再欠环境新账

湖泊治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从自然条件看,太湖是浅水湖泊和缓流水体,自然换水周期长达300天,生态系统的恢复也需要较长周期。

随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太湖水质这几年明显改善,但目前边际效应已经显现,水质改善速度开始放缓。太湖办有关专家坦言,以国外类似的治理经验,解决湖泊含磷过高、使湖水变清,需要耗时20-30年。彻底治好太湖,绝非一日之功。

太湖环境既要还旧账,还决不能欠新账,正是认识到恢复太湖良好生态的艰巨性,我省进行着艰苦而细致的努力。这一点,从记者在苏南采访接触到的几个实例中,可见一斑:

常州只拥有短短7.2公里的太湖岸线,为保证入湖水质,先后投入23亿元,全面清理了与入湖河道相连的城乡100多条河流。苏州为构建环湖生态屏障,通过立法实施保护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百万亩”工程。无锡新区为防止太湖的面源污染,在大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全面实行了垃圾分类处理。

尽管如此,还是让人心有所忧。无锡市太湖办主任顾岗说,随着水环境变好,少数地方和部门思想上出现了一些变化,觉得太湖治理也不是那么难,出现了麻痹松懈现象。省太湖办在检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少数污水处理厂不能稳定达标、在线监控设备运行不正常、部分企业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等。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企业和个别基层干部,觉得过于严苛的太湖环保治理门槛,已经影响了经济发展和地方收入。记者在苏锡常农村也听到反映,一些村民希望把已经经过净化的水塘,重新用来养殖。

重新唱响太湖美,是中央关注,是省情所需,更是百姓幸福祈求。太湖治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坚定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两个率先”核心内涵,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鱼米之乡才有可能真正永续太湖之美!

黄晓燕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永远跟党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政务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