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政务 > 正文

警惕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陷阱”

2013-08-01 14:33:51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分享到:
T + -


经济学家 宋养琰

人民网北京7月31日电 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率跃升至2012年的52.6%,实现了城乡结构的历史性转变。但这一过程也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就此,我们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宋养琰解读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挑战。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拉动及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2年的52.6%,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出现许多困扰发展、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您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会遇到哪些“陷阱”?

宋养琰:当今在我国,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化的发展快得惊人: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人们借经济开放、城市改造之名,毫无节制的破旧立新,无休止的大拆大建,使城市的内涵在迅速地发生根本的变化。古往今来,大城市都是人工建造的庞大物体。当人们把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无限制地注入大城市时,便注定了它不可能使之像自然物---如水、空气和阳光那样进行自我循环,也无法通过自身的呼吸来吐故纳新,而使城市机体逐步向硬化、固化的方向发展。

比如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城很大,楼很高,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呼吸污浊的空气。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和空间更是越来越小。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广州等更是如此。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从一定层面讲,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但绝不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城市学告诉我们,许多国家的实践证实,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限度,决不能任其无限扩展。首先,城市的无度扩展,对古典建筑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北京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很多价值连城的古典建筑在新城的建设中灰飞烟灭。这种悲剧至今还在全国一幕幕地重演。其次,大城市的无度扩张,对自然界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著名经济学家芒幅德说过:大城市容易患“橡皮病”。所谓“橡皮病”,在医学上是指因为一种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形成的疾病。症状的特点是肢体逐渐肥胖、臃肿起来,直至溃疡、腐烂。再次,,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因其运作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常常因为管理不善,技术失灵、操作失误、人为破坏等原因,很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就是西方所说的“墨菲法则效应”。

著名科学家普利高津曾说过:城市就整体而言是一种耗散结构,它需要从外界输入各种各样食品、燃料和原材料,同时也不断地输出大量的“废物”。城市输出的“废物”是城市难以避免的污染源头。城市污染包括:固体废物污染(内含各种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废旧电子产品垃圾等)、大气污染、阳光污染,水污染、声光、电磁污染等。有的在大城市周围,涌现出一座座的“垃圾山”。住建部一项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起来,并逐步扩大包围范围.。在城市的污染中,水的污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据了解,中国多数城市里的水质,大多有了问题。

所有这些污染,如同无数把“利剑”,高悬在城市的上空、渗透在城市的中间、密布在城市的周边,交相作用,持续不断,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带来莫大的有形和无形的威胁 ,导致生存和生命的灾难性后果。例如,今年上半年中国诸多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在很大程度上是大气严重污染种下的恶果。再如,因为污染,导致许多新的传染病及其病种滋生,而且很容易蔓延,蔓延开来又难以控制。又如,城市车多,除由车不断散发的尾气污染城市空气外,因堵车而发生的车祸,屡见不鲜,屡戒不止,每年因车祸而死伤的入口数以数以万计。还如,近些年来,许多城市因排水不畅,大雨成灾,城市变成“泽国”,殃及黎民百姓。更有甚者,一旦发生地震,连逃生的地方都难找。

记者:有专家学者称,中国的城市化目前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您认为下一步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城市化?

宋养琰:当前,正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高发期,很多地方紧锣密鼓地大搞城市化运动,诸如:改造老城市,开发新城区;大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口号和目标。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和更新的大规模推进,中国先后就有180多个大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计划;中等城市大踏步向大城市迈进;小城市不断扩充领地,加大投入,向中等城市进发;许许多乡不起眼的小集镇,也在不惜工本,不计后果,大兴土木,毁坏大片农田、林木,大搞小城镇建设。放眼全国,的确呈现出一片轰轰烈烈城市化的架势。有些地方,似乎拿出58年“大跃进”的劲头,开疆辟土,大搞城市化的建设。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底子差、人口稀少,但有些城市,凭借眼前的自然资源优势,在老城周围,肆意扩建新城,无限制地扩大城市面积;新城的雏形虽然有了,可是,新城区因造价高昂,房价居高不下,再加基础设施不完善,缺这少那,就业机会有限,导致进住的人迹稀少,新城寂静一片,犹如“荒城”。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有人不恰当地提出,城市化的要害是“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进城,随之产生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进城的大量入口,在城市发展难以容纳的情况下,找不到就业岗位,没有工资,买不起住房,生活难以为继,已成为城市严重不安定的因素;另一方面,农民进城,主要是青壮劳动力进城,农村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农田谁来耕种,庄稼谁来收藏?

中国是一个人均土地资源比较短缺的国家,建设大、中、小城市,必然要挤占大量的土地,包括农民的耕地、住地,排挤农民的就业,减少粮食的生产面积;民以食为天,我们是13亿入口的大国,面对这样一个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记者: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无疑给了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解。当前,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从硬实力导向走向软实力导向,您认为我们应如何解决城市发展的软实力问题?

宋养琰:中国的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城市文化模式大致雷同,其中包括城市的规划设计、市容市貌,乃至产业结构都出现同质化趋势,形成了“千城一面”的模样。就连房屋的设计也很单调,大多如火柴的积累。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城市建设之大忌。城市原本是一个地区富强、繁荣、文明的象征,如果不适当地有序和有效的建设,其后患无穷。城市也如同一台复杂、庞大的机器,要让这台机器正常运转起来,不能光靠拍脑袋仓促行事,一定要深思熟虑,谨慎从事。

我认为,当今,我国的城市化,特别是对城市规模、豪华、高密度功能聚集的追求,需要降温,不能让城市化、城镇化变成新一轮的大城市化,防止人为造市,大造城市,造大城市,搞空城化。不要再继续无度地浪费和破坏我国有限的资源。当代,我国的城市建设,一定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地理优势,突出特点,继承和发扬历史的文化传统,坚持时代精神,真正建设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比如英国小城牛津,这座城不到10万人,这在中国人的眼里,可能算不上一座城市,但由于牛津大学的存在,而闻明天下。牛津市是学术和科学的殿堂,整座城市都时时刻刻处于浓郁的求知的氛围之中。

西方,有一种热门科学,叫“田园经济学”,又叫“田园资本主义”,主要讲的是大城市的弊端,城市中的富有阶层,纷纷外逃,落居郊外或农村。应当承认,目前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比较落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实现现代化,有条件地让农民逐步而又有序地融入城市,扩大就业,增加内需,提高城镇居民的收益,改善他们的生活,改革社会面貌,加快建设小城镇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之中,走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的新型道路。切勿贪大求全,讲求小而精,精而美。

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只有科学地把城市真正建设成天蓝、地绿、水净之时,使城市中的不同文化群体,各得其所,人人都能过着舒适方便、健康的生活。城市才会真正成为我们美好的家园。

金清娣 本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万鹏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永远跟党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政务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