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政务 > 正文

"最美博士钻工":5年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

2013-08-01 13:27:19 来源: 网易
0
分享到:
T + -


一位名牌院校毕业的“80后”博士生,2008年选择来到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一名钻工做起,一干就是5年。

5年间,他在终年风沙、酷热极寒、异常干燥的恶劣环境中,承担和完成了科研项目10余项,自主研制石油工程技术和装置2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5年间,他多次婉言谢绝到大学任教的邀请,放弃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工作的机会,拒绝私人企业的高薪聘请,始终扎根钻井一线;

5年间,他面对匮乏单调的业余生活,忍受聚少离多的孤独寂寞,背负无暇照顾亲人的情感愧疚,换来一个个技术难题迎刃而解,换来一个个新纪录不断刷新;

他是中原塔里木钻井公司副总工程师蒋金宝,被职工们称为“最美博士钻工”。

“我要住在井场”

2009年,当听说井队要来一位博士后,70172钻井队平台经理杨培峰早早就把营房最好的宿舍腾出来、收拾利索,可蒋博士压根儿就不往里住,无论杨经理磨破嘴皮子,他就一句话:“我要住在井场,那里是发现疑难杂症的前沿阵地。”

房间安排在了井场,职工却议论了起来:“井场一天到晚轰隆隆,没两天他准得搬到营房去。”“大城市来的高材生,做个样子罢了。”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位博士后一点也没有“做样子”。围绕自己承担的《西部深层钻井提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他每天起早贪黑地穿着工衣和技术人员一起上钻台、验泥浆、看施工、问参数,了解钻井工艺、技术,熟悉地层情况、邻井资料,结合前沿理论知识,与技术人员深入探讨、查找问题、研究方案。转眼1个多月过去了,“高材生”不但没走,而且干劲更足了,很快拿出了相关研究方案。

进入现场试验阶段,他坚持24小时住井跟踪试验,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一待又是3个月。当完成试验时,这位“博士钻工”完全变了模样,长长的头发、胡子拉碴、双眼红肿,憔悴的样子让钻工们看着心疼。正是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70172钻井队在西北油田的综合排名由倒数跻身前三甲。

“这个项目创直接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中原油田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侯树刚说。

“到了井队我就是一名钻工,这里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灵感,任何实验室都无法比拟。”在中原油田博士站期间,蒋金宝在井队的时间超过一年,发现了许多施工中的疑难杂症,也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提起科研攻关的心得,蒋金宝讲:“毛主席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攻克技术难题往往也是这样。”

“他要是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地方,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想明白。记得古隆2井遇到钻进问题时,他在施工现场蹲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两眼布满血丝的他,立即把自己的方案向施工人员详细讲述,当看到问题解决了,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跳起来。”蒋金宝的助手王成岭说。

为了解决现场问题,有时一天他就要赶上千公里的路——早上还在天山脚下,晚上却已穿越“死亡之海”到了玉北区块。有一次他接到赴井队进行技术服务的任务,遇上了暴雨并引发山洪,道路泥泞难行,同事劝他等雨停了,详细了解一下路况后再走。想到井上正在进行的现场试验,井队职工还等着他现场解决问题,他决定冒雨赶路。当他的车刚刚冲过水淹路段,只见车后更大的洪水倾泻而下,路一下子被完全冲垮了。吓出一身冷汗的蒋金宝和司机相互对视了一眼,两人硬是有半个小时都没有吱声。

技术研究原本枯燥乏味,而在沙漠腹地和戈壁深处从事技术服务,既要有超于常人的奉献和牺牲,还要承担感情失落的痛楚。

同学中有的已在大城市过上了优越的生活,有的已成为千万富翁,有的已在仕途上平步青云,而他却仍然是一身工衣整天与钻井为伴,但蒋金宝从未对自己的选择后悔过。

丛晓洁 本文来源:网易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永远跟党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政务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