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政务 > 正文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2013-07-25 16:30:39 来源: 网易
0
分享到:
T + -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战争年代我军重大战略决策的参与者和组织实施者之一,继毛泽东之后我军最高统帅的邓小平,依据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矛盾的焦点及其发展变化状况,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战争根源、战争预测、战争准备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提出了世界人民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方面所具有的强大能动作用的理论;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方法,对当代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入考察,对于当今世界主题作出了科学论断;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当代战争与和平的矛盾及其转化,以及关于当代战争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划分、对比、发展趋势的理论进行了阐述;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军道路,以无产阶级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革命胆略,果断做出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和裁军百万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并从理论上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军事观的新范畴;站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立场上观察、认识和解决国家军事建设与政治、经济、外交、法律、道德、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所有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邓小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989年11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高度评价了邓小平领导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功勋。会议认为"邓小平同志虽然辞去了中央军委主席职务,但他提出的军队建设的理论和方针、原则,今后仍然是我军建设所必须遵循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新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会议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主持军委工作的十年,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十年是军队在改革中不断前进、战斗力有了很大增强、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十年,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军建设十年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他把马克思主义和我军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军队建设的方针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他关于军队建设的思想和理论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今后军队建设有着长远的指导作用。"杨尚昆在1987年7月31日庆祝建军六十周年大会上,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军委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新贡献概括为12条,这12条的主要内容是: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转变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抓紧和平时期,抓住军队根本建设;军队要服从国家建设大局,支持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上去了,国防现代化就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军费不可能有大的增加的情况下,积极搞好军队建设;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是军队建设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现代战争的客观需要同我军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军建设必须以现代化为中心;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要从我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自力更生,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武器装备。科研要走在前面,多研制,多搞技术储备;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和平时期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主要靠训练。部队要提倡勤学苦练。努力办好院校,培养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指挥、管理和技术军官以及各类专业人才;逐步完善体制编制。实行精兵政策,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做到机构精干、精兵合成、平战结合、增强效能、指挥灵便,提高战斗力;健全和完善条令条例和各种规章制度。制订、颁发、实施军官服役条例、军官军衔条例、文职人员试行条例、士官管理规定、士兵服役条例和预备役军官条例等,使军队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松懈是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最大危害,要从严治军,严格纪律,严格按条令条例办事;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坚持以军为主,培养出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军地两用人才;重视军事科学理论研究,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现代军事科学体系;坚持勤俭建军,使现有的经费发挥更好的效益。搞好生产经营,改善部队生活;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生命线的真正含义,就在于在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和完成各项任务中,发挥"保证"和"服务"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结合新情况,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加强内外团结。严防官僚主义、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等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侵入我军肌体;军队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不改善,军队现代化就没有出路。军队的改革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既要大胆坚决,又要细心谨慎,要有利于发挥广大指战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部队稳定和集中统一,有利于提高战斗力;新时期的建军思想,继承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抓住了军队建设的关键,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军队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纲领,是军队实际工作的指南。认真学习和继续贯彻新时期的建军思想,我军建设就大有希望。

邓小平新时期的军事思想,大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

(一)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央军委领导曾经说过,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和精髓是军事辩证法。邓小平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军事辩证法思想是邓小平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军事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观和中国当代军事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现实性、创造性、预见性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成果。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尤其是在新时期领导我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典范。邓小平不仅具有鲜明的、典型的、彻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而且更具有丰富的、精辟的、独特的关于实事求是的理论建树和哲学创造。这主要表现在:

(1)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深刻理解,始终完全彻底地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并且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这就是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办事。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又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在1992年初的南巡重要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了这一思想,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过去我们搞革命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搞建设,搞改革靠实事求是。把实事求是提到这样的高度如此加以强调,这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史上是极为突出的。反映在他的军事思想中,实事求是就是无产阶级军事观和军事方法论的集中表现。正如他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从部队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恢复和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问题。这就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教导,研究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把实事求是确定为全党全军的思想路线。他强调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3)把实事求是作为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根本的方法论原则,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的经验,分析新的历史条件,提出新的问题、新的任务、新的方针。"

(4)把党的思想路线运用在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指导实践中,成为指导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概括为实事求是,应该说这是邓小平的理论创造,也是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理论贡献之一。把党的思想路线运用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新的实践中,他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情况出发,继承发展了毛泽东依据中国国情和军队特点建立起来的建军路线、方针、原则,丰富发展了无产阶级建军理论;坚持不懈地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全军,端正了军队的学风,树立了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作风,恢复了我军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内部团结的光荣传统;从当今世界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的辩证考察中,对世界军事战略格局作出了准确判断,实现了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依据新时期军队职能、作用和我国四化建设的大局,提出了军队要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思想;着眼于特点和发展,提出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以现代化为中心,以战斗力为标准的发展道路。这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建树和成功的实践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和我军的军情出发,开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建军道路。邓小平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发展了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是邓小平辩证唯物主义的军事哲学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二)对马克思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的坚持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站在时代的高度,高赡远瞩,纵观世界全局,对当代国际形势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揭示了当代世界战争力量与和平力量重新组合的状况与对比及其消长转化的规律,从而在理论上同时也在实践上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学说。

邓小平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深思熟虑,明确地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关于"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述,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指明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股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如今,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和平,不要战争,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发展本国经济,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世界各国都在为适应这一重大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把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并把它作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之一。这一观点为我党制定国家战略和军事、外交战略,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邓小平在论述战争与和平问题时,提出了当今世界不安宁来源于霸权主义争夺的重要论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战争根源的思想。战争的根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是把战争作为各种不同社会形态共有的历史现象而说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是不同的,因而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也会有所不同。在人类社会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之后,列宁深刻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本性,指出:"现时的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毛泽东也一直认为,私有制和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罪恶根源,并指出,帝国主义酝酿着战争,只有帝国主义被消灭了,才会有太平。这些精辟论断,从本质上揭露了帝国主义本身固有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趋势。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完全证实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关于战争根源的基本论断。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发生的一百多次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没有一次是直接发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反,在第三世界国家乃至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却战端屡开。邓小平通过对战后国际形势的透彻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世界不安来源于霸权主义的争夺。"战争是同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关于战争根源的论断,阐明了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代,战争根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当今世界,不管什么性质的国家只要搞霸权主义,也会成为战争的根源。但霸权主义有世界、地区、大霸和小霸之分。只有超级大国所推行的世界霸权主义,才是世界战争最主要、最危险的因素。邓小平作出世界大战可以推迟或避免的新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战争预测的思想。毛泽东认为战争是两个和平之间的现象,只要私有制和阶级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并形成了以此为主导的战争预测思想。邓小平通过对战后国际关系深刻变化的科学分析和长期考察,继往开来,对战争与和平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突破性的判断和结论,提出了"世界大战可以推迟","如果工作做的好,大战可以避免"的正确论断。1984年,他指出:"战争的危险始终存在,但和平是有希望的。"1985年,他进一步指出:"虽然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如果搞的好,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到1986年,邓小平则更加明确地指出:"过去我们说,世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观点,根据国际形势,和平是可以争取到的,当然赢得和平要做一系列的工作。"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正在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我们观察国际战略形势时,不仅把中国看作制约战争、维护和平的力量,而且把西欧和东欧也看成是制约战争、维护和平的力量。不论东欧或西欧国家都经历了两次战争的灾难,最大的制约战争的力量是第三世界。它们不愿意打仗,要维护和平。"这种和平力量的空前壮大,直接形成了对战争势力的巨大冲击和抑制力。邓小平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大战固然可能推迟,但是一些偶然的、局部的情况是难以完全预料的。"大战可以避免或推迟,这需要做一系列工作,对此邓小平作过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论述。他指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有个想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不用战争手段,用和平方式。……总要从死胡同里找个出路。""世界上一系列问题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他进而提出了"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等以和平解决某些争端的新方法、新措施。"一国两制"、"共同开发",是邓小平正确处理国际国内复杂争端问题的一个全新的构想,是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邓小平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实现世界和平的条件。他深刻地指出:"避免世界大战,实现世界和平的主要条件是:"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而且认为:"欧洲是决定和平与战争的关键地区。……只要欧洲、包括东欧和西欧,不绑在别人的战车上,战争就打不起来"。

邓小平的这一系列的论述,把毛泽东关于战争预测思想推向了更高水准,为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武器,对毛泽东战争预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概括起来具有如下几点:一是揭示了战争不可避免的总趋势下可能避免世界大战的现实性。在阶级社会中,战争不可避免,是就这种社会现象的总体而言的。但是战争具有多种的表现形态。局部战争、地区冲突引发频率高,就世界范围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世界大战的制约因素多,推迟和避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二是说明人对制约战争、赢得和平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对敌人可能挑起的战争,必须做好准备,认真对付。但人们对于制止战争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的。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制止战争的机制,增长和平因素,就能遏制战争势力,达到推迟或避免战争的目的。三是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了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新途径。判断战争与和平的转化,与解决争端所采用的手段关系甚大。邓小平始终把解决争端的手段作为维护和平的重要问题,反复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采取积极的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使国际局势朝着有利于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方向发展。邓小平作出了利用和平环境从根本上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决策,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战争准备的思想。确立和平时期战争准备的方针,是毛泽东关于战争与和平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从最坏的估计出发"是毛泽东关于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的一贯思想。邓小平基于对国际战争与和平形势的深刻观察和正确判断,在使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转入马列主义正确轨道的同时,也使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思想得到了贯彻,及时作出了国防建设转入和平时期建设,从根本上加强战争准备的重大决策。邓小平所强调的战争准备思想,就是要用政治观点、军事观点、经济观点综合指导战争准备,充分利用大战一时打不起来的相对和平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提下,以经济建设的发展促进国防建设的进步,寓战争准备于国防综合能力的提高之中。这一思想主要说明,一方面不能对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战争准备问题操之过急,另一方面也决不可以松懈国防观念。邓小平也多次告诫人们,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和平生活"并不是没有战乱。大战一时打不起来,绝不是说大仗的危险已经完全排除,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不能丧失必要的警惕。邓小平从根本上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战争准备思想的理论。总之,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论断,为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国防建设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邓小平为军事科学院建院20周年所作的题词指出:"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发展我国的军事科学。"题词不仅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军事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而且体现了他对人民战争问题的关注。10多年来,我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实践说明,人民战争思想是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国防建设与军队建设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新时期的军事论著闪耀着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他深刻地阐明了在现代条件下人民仍然是战争的主体,是战争的决定力量。依靠人民,进行人民战争,仍然能够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邓小平对我军的发展和未来战争作了很透彻的分析,指出:"即使能够争取十年二十年时间实现我军装备的现代化,那时我们同敌人比较起来,武器装备也仍将处于劣势。……因此,到那个时候,如果打起来,我们还是要以弱胜强,这种基本状况还不能够完全改变。我们历来的经验,就是用劣势装备打败优势的敌人,因为我们进行的是正义战争,是人民战争。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他还强调:"我们完全相信,有这样一支好的军队,又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一定能够打败任何侵略者。""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我们有这样多人口,军民团结一致,敌人要消灭我们的人民是不可能的。"人民战争,是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的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正义战争。对于已经夺得政权,走上统治地位的革命阶级来说,人民战争还可以理解为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军事斗争和国防建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人民战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军事领域的贯彻和运用,是长期的革命战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指导战争的权宜之计,而是建立对无产阶级的军事斗争和军事建设具有普遍的、长期的指导意义的根本指导方针。对此,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的战略是毛泽东主席制定的。毛泽东主席的战略思想就是人民战争,现在我们还是坚持人民战争。坚持人民战争思想,也是以劣势的武器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的基本前提。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战争伟大力量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两个重要观点。邓小平关于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论述,其理论依据仍然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一论述告诉我们,不管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不管武器装备的威力如何提高,都不能改变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个客观真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力量小的,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强;力量大的,反对人民群众的,弱"。人民群众站在战争的哪一方,哪一方就确立了致胜的绝对优势。人民战争思想,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毛泽东指出:"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来没有以停止的观点看待人民战争,而总是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阶段的转换和革命战争特点的变化,不断赋予人民战争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

邓小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创建者之一,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最忠实地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及其革命精神。他强调指出,现在的人民战争与过去不同,装备不同,手段不同,条件不同,人民战争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在邓小平的许多讲话、指示、著述中,对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作了重要的发展。一是强调入民战争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邓小平非常注意现代条件对人民战争提出的新要求。所谓现代条件,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指战争与和平的国际大环境、大气候出现的新变化;二是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战争对经济的依赖和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三是指未来敌我政治、经济、军事的实际状况等等。在这些条件下实行的人民战争,必然会出现有区别于以往的若干新特点。二是阐述了人民国防与人民战争的关系。人民性、群众性、整体性,是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特征。在现在条件下,贯彻人民战争思想,既表现在直接的作战准备上,又表现在持久的国防建设上。贯彻这一思想,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当前,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将主要围绕人民国防建设展开。邓小平关于国防建设"富国强兵"和"军民兼容"发展国防工业的思想,是人民战争思想在国防建设中的体现。他所揭示的走全面提高综合国力以增强国防实力的路子,体现了人民国防与人民战争思想的辩证统一,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三是强调人民战争的形式要与现代战争的特点相吻合。未来战争将是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化战争。人民战争只有同现代军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同先进的武器装备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足以使敌人惊畏的战斗力,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武器决定战术。大量先进武器应用于战场,改变了作战的方式方法。同时,战争持续时间将大大缩短。过去的人民战争主要是打持久战,现代的人民战争,很可能以打速决战为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在未来战争中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必须注重武器装备的改进和军事技术的提高,有计划、有重点地研制一些适合打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先进武器,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这样,我们就能做到象邓小平所说的,装备的改进,使人民战争更有力量。四是强调进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的人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在邓小平的思想体系中,抓好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素质等内容占有显著地位。早在1977年,他强调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进行现代战争没有现代战争知识怎么行?"邓小平多次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行各业都来重视教育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要成功地进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必须着重于提高人的素质。五是论述了军队现代化和人民战争的关系。邓小平说:"现在世界上有人说,什么都是技术决定,不要完全迷信这个。当然,我们也要讲究技术,不讲究技术是要吃亏的。但是,把电子计算机看成能代替全部指挥职能,那不可能,那样人的能动性也就没有了。经验证明,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这就阐明了军队现代化与人民战争是辩证统一的。实现人民战争并不是不要军队现代化;有了现代化的军队也并不意味着不实行人民战争。六是指出了现代人民战争的新特点。首先主要表现在装备与手段上。目前,我军的武器装备有了新的加强,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和野战生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现在民兵装备的量与质比过去已有了很大的改变。条件不同,人民战争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了。未来人民战争是诸军兵种、多种力量进行的全方位、大协同的总体战,是更高层次上的人民战争。七是强调人民战争必须实行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邓小平1978年7月17日指出,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就是人民战争。过去是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三结合,现在是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敌人如果打进来,中国的"三结合"就叫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八是提出了用现代化武器打游击战思想。邓小平认为,过去游击战的经验还是有用的,例如民兵从地道里出来,用导弹打敌人坦克,就是现代武器的游击动作,并明确指出了"用现代化武器打游击"的思想。邓小平在认真总结以往人民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现代条件下开展人民战争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概括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科学结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和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们进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行动指南。

(四)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建军思想。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了新时期军队建设实践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总结和概括出新时期军队建设实践所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形成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建军思想,其主要表现在:

1.在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提出由随时准备应付大战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邓小平就全面分析论述了当前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国防建设所面临的矛盾和关系,逐步形成了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思想体系。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根本估计,要有一个认识上的转变;根据这个科学的认识和判断,在政策上也必须有一个转变;与此相适应,在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也应来一个转变。这个转变,"是讲军队建设从过去那种随时准备打仗的指导思想,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具体地说,就是要充分利用大仗打不起来的这段和平时期,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搞好军队的一些根本建设,努力把部队整编好,把武器装备搞精良,把干部培训好,把一些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起来,把军队的一些关系理顺。"邓小平以他特有的政治家、战略家的眼光,洞察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为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为和平时期进行武装力量建设开拓了一条新路,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一个划时代的发展,而且为毛泽东建军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其实质是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下,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根本建设。邓小平对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这一原则的贡献,主要地是坚持了政治与经济的高度统一及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一。邓小平强调指出,经济工作,现在是最大的政治问题,四化是最大的政治。只有从政治与经济相统一的高度,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邓小平还强调指出,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进而提出"军队要忍耐"的同时,关注国防事业的发展。既要忍耐,也要发展。在这两个方面,都必须贯彻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2.在军队建设的目标上,完整地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邓小平坚持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提出了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伟大任务。邓小平对这一任务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归结起来,大致有如下十个方面。第一,全面整顿军队,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第二,坚定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三,立足于以弱胜强,积极防御,确定适应现代战争的新做法。第四,配备好领导班子,实现军队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第五,精简整编,改革体制。第六,在现有的国力下加速改进军队的武器装备。第七,发扬优良传统,提高部队战斗力。第八,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第九,加强对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研究和准备,为取得未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十,密切军民关系,提倡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抓住了军队建设的关键问题,及时地提出了"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伟大任务,这就科学地解决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方向和总的目标,对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军队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3.邓小平指明了新时期我军发展的基本途径。邓小平把马列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我国、我军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新时期军队建设必须在改革中前进,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注重质量建设;走精兵强盛之路,从而为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指明了发展的基本途径。1981年6月起,邓小平作为中央军委主席,直接领导了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的科学态度,丰富的军队领导工作经验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时期军队改革与建设的理论和方针原则。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改革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涉及到我军改革和建设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三个层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是邓小平为我军建设规定的总任务、总目标,也是新时期军队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邓小平关于军队改革的全部论述的一条主线。邓小平同志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这条主线,阐述了三个层次的改革内容。第一层次是关于我军建设指导思想方面的改革。第二个层次是关于我军体制方面的改革。第三个层次是与指导思想、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具体法规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邓小平的军事改革思想,是我军改革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我军今后深化革命的指南。

4.对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新贡献。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贡献,就是对毛泽东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些新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第一,阐述了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恢复了政治工作"服务"、"保证"作用的传统提法,强调了政治工作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二,明确提出军队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忠于人民的论断,进一步发展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第三,十分强调我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优良传统。第四,把保证政治上永远合格作为政治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突出抓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全面加强部队的政治建设,使我军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第五,强调要按照"四化"要求调整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管理实现制度化,干部队伍素质要有较大提高,保证枪杆子掌握在政治上可靠的人手里。第六,把培养"四有"军人作为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第七,军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我军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改善军政、军民关系。第八,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第九,阐明了在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进、创新,是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

5.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大大丰富了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一是提出了和平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方针,明确了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国防建设,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行","国防现代化同国民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是紧密相联的","国防的现代化只有建立在国家整个工业及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而摆正了国防建设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位置。二是强调军队建设必须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包括国防现代化,但"搞建设要有先有后,先把经济搞上去了,一切都好办。"因此,"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就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全国的大局,"一切都让路","军队要一心一意地服从这个大局"。三是军队装备现代化要采取研制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有了钱以后,如何更新装备?邓小平同志说:"当然我们要立足自己搞科学研究,自己搞设计"。"如果不行,那时候就买"。好多发达国家也是购买,并不都是自己制造。通过购买,"要一下能形成一个比较强的战斗力。"四是论述了精简整编的军事经济原因和军事经济意义。邓小平同志早在1975年就提出"军队要整顿",认为军队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臃肿。"军队的人数增加很多,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比重增大,把很多钱花费在人员的穿衣吃饭上面。"存在两个不合理的地方:一时财政分配结构不合理,军费占的比重较大;二是国防费用结构不合理,人事费用占的比例过大。这既不利于国防潜在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国防科研装备的现代化。国防费用开支大了,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精简整编的决策,既是军队服从大局的必然结果,也是国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五是强调了新时期军队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和应遵循的原则。邓小平同志强调,军队后勤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他说:"过去我们是小米加步枪,对后勤依赖性还不算大。现在家当大了,怎么把整个后勤工作管好,也是个新问题。"因此要求后勤"需要有适应新情况的一系列制度和解决办法。"他要求后勤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同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作斗争。邓小平同志还十分重视军队的管理问题。他说:"现在我们的干部不大会管理部队,比如,连队的伙食普遍不好,花钱很多,吃得很差,这就是管理问题。"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干部的管理水平。

6.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我军教育训练特别是军队院校教育的历史经验,揭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规律,揭示了我军军事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方针原则和根本途径,为实现军事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教育体系和教学体制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高瞻远瞩,继往开来,确立了军队院校建设在军队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历史经验,揭示了军队建设的基本规律以及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特殊规律,认为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主要通过教育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素质低的问题。他指出:"过去是战争中训练,从战争中学习!而且那个学习是最过硬的。但是现在,即使有战争,不经过学校学习也不行,因为装备不同了,指挥现代战争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各级干部都要经过院校培训,必须把院校建设摆到战略地位。(2)适应时代特点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从时间上贯穿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阶段,从空间上联结了中国和世界两个系统,高度地概括了他新时期包括军事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思想的精髓。根据"三个面向",军委、总部规定了"一个服务、两个适应"(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适应平时部队建设的需要,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的办学指导思想。(3)从我军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军队院校教育的指导原则。第一,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第二,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第三,军队各级军官都要先训后用,训用一致,形成制度;第四,要使培训、选拔、推荐统一,院校要起到集体干部部的作用;部队要选优秀的干部住校学习。。院校、部队合力育人;第五,要使军官具有多种知识、多种能力。邓小平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教育为本,治校为先",走办校建军之路,应成为全军上下的共识。

丛晓洁 本文来源:网易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永远跟党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政务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