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政务 > 正文

决战玉树之巅的平原康巴汉子——张涛

2013-05-07 10:30:25 来源: 中国青年网
0
分享到:
T + -

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他克服种种高原反应,带领项目部在玉树灾后重建中夺取了多个之最,项目部先后荣获多项荣誉。三年援建,他患上了胃炎、高血压、右心室缺氧性肥大,但就在今年,面对灾后重建的需要,他又一次选择了坚守。

进驻玉树 困难重重 

2010年对于张涛而言是难忘的一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中建八局二公司作为对口援建单位,挥师奔赴前线千里驰援,作为项目经理的张涛更是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援建最前线。一下飞机他就到援建地查看情况,回忆起当时眼前的景象,他说:“比我们想象中,还有在电视机前看到的还要悲惨,帐篷也是临时搭建的,到处都是废墟。因为刚到的时候废墟还没有进入到清理的阶段,整个城镇被夷为平地,很是凄惨。能够存在站立着的楼几乎没有。那种景象可能是看过之后就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所以现在每次听说地震,我们都是很揪心很焦急的,包括这次雅安地震也是一样。”

“震后当地老乡的饮水由集中点统一供给,生活艰苦但能满足基本保障。对于初到玉树的同志而言,由于高原的特殊地理气候因素,喝的水都是不到80度,吃的是夹生饭,”形容起震后的工作环境,张涛坦言,“当时就觉得来这个地方的确是艰苦,虽然自己此前也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不免还是有些落差的。同时这是第一次同藏族同胞这么密切的打交道,从心里上还是有些打怵。”

玉树的地理位置相对特殊,每年的施工有效期只有六个多月,援建的时间太短。张涛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一天四季,早中晚温差大,容易出现如大雪、冰雹等极端天气,对于我们习惯内陆施工的工人而言在气候方面难以适应。”于是张涛带头总结经验,给后续抵达的援建人员提出了建议,比如通过饮用相关冲剂,使机体自身的耐氧量有所提高。当地的气候变化无常,团队每位工作人员都会配备感冒药,只要身体上稍有不适就抓紧吃药,刚去的时候一天可以说能吃一麻袋的药。“因为大家也是担心身体问题影响到工作,所以不论什么情况都是先把药吃上,然后每个人尽自己的最大能力继续奋战。”张涛说。

团队的合作对于项目的推进至关重要,作为一个项目经理,张涛拥有属于自己的团队,作为一名“指挥官”张涛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在工地施工中的一些细节都对同事们进行叮嘱,考虑到个人的体质有所不同,以及个人对工作困难的认知也有所差异,所以只要有问题都是通过党支部会议进行解决,张涛说:“我们基本上安排党员,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上,困难由党员带头去解决。在乡下条件艰苦,电话没有信号使得通信不畅,基本上派一些项目骨干驻守在工地上,如果项目有需要沟通的地方,我们就乘车到信号好的地方,与指挥部取得联系,及时的把问题解决掉。此外,我们为应对同事在工地上工作晕倒,在工地都配备了氧气瓶,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就立刻送往前方。由于在当地语言不通,难免在沟通中引起误会,无论对错,我们都主动谦让不与老乡发生直接矛盾,一方面老乡经过地震,情绪肯定不稳定,这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也是保证我们的人身安全。

三年援建 成就“平原上康巴的汉子”

经过近三年的援建,青海玉树已经基本摆脱了灾后满目疮痍的景象,一个全新的玉树已经矗立在人们的眼前。中国建筑集团作为建筑业的“排头兵”,在此次的援建工作中,主要负责玉树州北区相关的藏区建设以及乡下牧民的住房建设。

给百姓盖房子,首先要完全尊重当地百姓的意见,在施工过程中,张涛遇到一个特殊的社区,社区中几乎每一户的样式都是根据老乡自制的草稿图来进行施工的,整个工程下来有300多套图纸,除了在框架规划上尽可能满足老乡的意见外,张涛所带领的建筑队还根据施工的具体细节,尽可能满足老乡的心愿。建设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张涛向记者透露:“要把每一步计划落到实处,从源头上把关,大到钢筋混凝土,小到一砖一瓦,都要经过了严格的筛选,不合格坚决不进工地。在建筑过程中,执行的建筑标准与内陆建筑标准相同,对于修建过程中的细节,逐一查看落实,盖出来的房子速度快,质量好,在整个援建过程中,我们中建的确做到了,当地的百姓很满意,都说盖的房子跟山东人一样,实在!”

除了纪律严明、工作实在外,张涛也有着细心的一面,谈起“挡冰墙”时,张涛向记者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援建后的第一年当地的部分房屋已经施工完毕,老乡住上了新房,等到第二年我们回去的时候,我发现,因为当地的河岸比较低,到了冬天河水结冰后一层层的就会漫到村落里来,冰有二三十公分高,小孩在外玩耍很危险,而且也对当地的老乡日常生活都带来了诸多不便,我回去之后就跟指挥部的领导进行申请,建议修建一面挡冰墙,我个人认为修建挡冰墙十非常重要的,经过大家自发的筹款,我就带领团队给村周围修建了一个200多米的挡冰墙,也被当地的老乡亲切的称为“汉藏友谊墙”,解决了冬冰入村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声音,记者可以感受到电话里的张涛对于“挡冰墙”这一施工项目很满意也很高兴。

康巴汉子是长相英武、肩宽步阔、目光深沉、头发里盘着红丝穗(人称“英雄结”)、古铜的肤色健康而凝重的藏族人。记者好奇的问起张涛为什么被当地百姓称为平原上的“康巴汉子”时,张涛向记者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在制作施工方案的时候,牧民的生活区安排的相对集中,但是当地百姓向我们反应,他们以放牧为生,牧场距离生活区太远,他们的生活不是很方便,经过几度协商,我们将安置点上从原来的一个划分到三个,基本上满足了大部分老乡的需求,当然也还是有极少数的牧民距离牧场比较远。施工中的建筑工人基本都是山东人,性格也直爽,当地家家有都经堂,很多牧民要求我们帮助重新修建一下,甚至是加门加窗这些原本不属于我们施工范围的要求,我们都是有求必应的。当地的老乡都说,你们的人都很实在,我们康巴人也很实在,我们跟你们一样是在,康巴人现在跟山东人是兄弟了。自此与当地的村长龙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山东人跟康巴人是兄弟,村长龙仁告诉我。”

坚守岗位 顾全大局

2013年是援建的最后一年,面对灾后重建的需要,张涛又一次选择了坚守,张涛说:“我认为首先做人就是要踏实,要讲究责任,既然接受了任务,就必须把工作彻底的做到位,而且要做必须做到最好,作为中国建筑总公司的一员,也是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要把对百姓的工程作踏实,在保证好的前提下要让老乡尽快住上新房,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朴实无华的言语,让记者对于这个山东大汉更加佩服。

四年的援建生活也使得张涛的身体状况发生了改变。援建之前身体状况良好,但是刚去的时候由于工作量较大,每天要早起,到乡下去定点与当地老乡确定一些相关建筑的位置以及细节等具体问题。因为在乡下住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由于电话信号覆盖不好,信息传达不畅,天黑后还要经常要翻越海拔六七百米的崖口,在海拔4千多米的地方,50公里往返跑,导致了心肌缺血,引发了心脏右心室的肥大。因为援建地区的特殊因素,每年都会有冬休期,我们就借此机会,在家静养,之后继续奔赴前线,暂时健康状况维持平稳,病症没有扩张的迹象。

面对身体的不适,家人有过劝说,张涛也有过思想斗争,谈到这点时,张涛顿了顿说:“当时我说援建工作我已经坚守这么久了,不管换上去谁对现在都不是很了解,尤其对有些工期的中的一些细节也不清楚,而且对于前期工程还有售后服务,这些都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来熟悉,今年的工作也很繁重,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开头难,收尾更难。我如果回来了,总有人要上,说实在的,坚守三年的兄弟有好多,我不能抛下我的兄弟自己回来,既然是我把他们戴上去的,我就要平平安安的把他们带回来,不论最后一年谁带队,我都不放心,我觉得还是我自己上,各方面才觉得踏实,最后家里人也没有办法,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

援建后的第二年,张涛的儿子开始上小学,由于工作原因,张涛不能时时陪在儿子身边,所以对于教育方面,他坦言身为父亲对儿子的引导教育都感觉很是亏欠。“孩子之前不知道我去援建,现在了解到,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对我还是有一种很强的认同感的。”简短有力的回答过后,可以听到电话那边的张涛开心的笑了。

传播正能量 奉献为尚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梦想,对于梦想,张涛说:“上大学期间,每次坐火车回家,沿途都能看到许多在建的工程,虽然眼前的工程不是我自己做的,但是我也很有成就感,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会像他们那样成为一名在建筑方面的工人。四年一晃而过,刚从大学出来我就投入到建筑工作中去,我觉得一入社会就必须要把我们在当学生时期的懒惰的一些情绪刨除掉,学生时代如果落课,自己是可以补习的,但是到了社会这个大学你落下了就是落下了。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毕业后的张涛在初到单位时,就确立了要踏踏实实干下去的个人目标。“在工作上我们要向老同志虚心的学习,不管他们来自哪里,因为我们刚从大学出来,每个人都是老师,他们都拥有丰富的阅历。要虚心、潜心、用心。”

援建过后,张涛对自己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他说:“我更觉得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有这样一句话,建筑工人你们每天建这么多的新房,你住过一天新房子么?我觉得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不管怎样,只要是别人住在我们建设的房子里开心,我们的工作就没有白做的,我们的努力没有白白的付出,这样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所以我对我的工作很有热情。”

张涛坦言,自己的梦想是建造一个两个国内知名的建筑工程,玉树援建工作是他事业上的一个新起点,他说:“年轻人要踏实肯干,做好本职工作,是金子在那儿都能发光。下定决心做的事情,不论多难,都要做好。走好每一步才能为实现青春的梦想做好铺垫,面对机遇要有十足的把握,只要是国家需要,不管多困难都要义不容辞的去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鲜红的党旗飘扬在灾区,映红了雪域高原。“苦干3年,跨越20年”。援建将士在建起一座座现代化医院、学校和居民楼,修起一条条道路,架起一座座桥梁时,也把人间大爱播撒在这片雪域高原上,为玉树人民开启新的生活,让高原上的格桑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金清娣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铁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永远跟党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政务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