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政务 > 正文

北京市档案馆:劳模档案背后的故事

2013-04-25 11:09:36 来源: 和讯网
0
分享到:
T + -


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这是劳动者共同的节日。劳动模范简称劳模,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成绩卓著的劳动者,经职工民主评选,有关部门审核和政府审批后被授予的荣誉称号。在北京市档案馆220多万卷的馆藏档案中,特别设有“北京市劳动模范专题目录库”。目录库收录了9万多个劳动模范的名字,他们是首都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缩影;一个个档号对应的档案资料展现的是劳动模范们创新、奉献、敬业的人生。

丈夫眼中的陈素芝:她是家里的顶梁柱

劳模简介:

陈素芝

(1937-2011),上世纪50年代全国纺织行业赫赫有名的“三姐妹”优秀集体的其中一员。1959年,陈素芝被授予全国劳模,并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回厂后提出组建“三姐妹”协作小组,与于世卿、王凤霄一起发挥各自所长,为国家多织布、织好布。她们身体力行“接班接困难,交班交方便,困难留己,方便让人”的工作制,很快推广到全市乃至全国的纺织行业。

2012年初,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征集部门接到了一位老先生的电话,他希望把刚刚过世的老伴一生留下的档案资料捐赠给档案馆。这位老先生叫王自强,他的老伴是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纺织行业赫赫有名的“三姐妹”优秀集体的其中一员陈素芝。

2012年2月1日上午,市档案馆征集工作人员来到了王自强先生家中。他向工作人员展示了有关陈素芝的照片、证书、奖章、剪报等。为了传承和发扬劳模精神,他将所保存的陈素芝劳模档案资料全部捐赠给了北京市档案馆。在工作人员采集口述档案及后来与王先生的交流中,每每提起老伴,他眼里都饱含泪水。在丈夫眼中,陈素芝不仅仅是单位的劳模,还是家中的顶梁柱。

我们的结合就是“对上眼儿”了

新中国成立后,不到二十岁的陈素芝进入北京第二棉纺织厂,成为一名纺织女工。1959年,陈素芝被授予全国劳模,并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回厂后她组建了“三姐妹”协作小组,与于世卿、王凤霄一起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奋战,一心为国家多织布、织好布。她们身体力行“接班接困难,交班交方便,困难留己,方便让人”的工作制,很快推广到全市乃至全国的纺织行业。

王自强与陈素芝同岁,同在1954年进入京棉二厂,陈素芝在纺织车间,他是动力部(管理车间的气、水、电)的普通工人。一开始彼此并不认识,王自强经常去车间检修,随着工作上的来往,一来二去,他们在1961年认识了。

车间里这么多纺织女工,王自强为什么就相中了陈素芝呢?王自强憨厚地笑了,说没什么特别的,用北京话描述就是“对上眼儿”了。那时候陈素芝工作是“三班倒”,而王自强周末都要去修理机器,很少能聚在一起。但这难不住王自强,一下班他就往陈素芝家里跑,在她家聊天、吃饭,交流生活和工作……两年半后,他们喜结连理。

妻子买的皮夹克穿了16年

尽管陈素芝在单位忙,退休后也忙,但她也是家中的“劳模”,是持家的一把好手。

王自强回忆,他的衣服都是老伴买的。这么多年,妻子对他穿衣服肥瘦、喜欢的颜色和款式早就熟门熟路,扯了布直接就上裁缝那儿做衣服去了。上世纪70年代,有一次他看上了一件标价50元钱的皮夹克,这在当时来说比较昂贵,陈素芝了解后掏钱就买了下来。那件皮夹克老王特别喜欢,一直穿了十六年。

家中的一日三餐陈素芝也全包了,老王最多也就是根据老伴分配的任务打打下手或者跑跑腿。包饺子,老王只管擀皮儿,做馅儿和包都是妻子的活儿。打完下手,在厨房里呆着,妻子还觉得他“碍事”,干脆把他“撵”走。陈素芝爱吃鱼,老王记在心里,时不时买条鱼尝鲜,但要做成美味还得妻子亲自下厨。老王笑呵呵地说,老伴做什么,我就吃什么,来之不拒。

丈夫买的三轮车创造了“浪漫”

退休之后,陈素芝在家闲不住,又去居委会上班,一干就是十来年,还当了两三年的居委会主任和支部书记,大事小事全操心。

在居委会的那段时光,由于腿骨有毛病,陈素芝疼得不能走路,但她还是不肯在家歇着。老王就买了辆三轮车,让她骑着上班。一开始不怎么会骑,陈素芝骑车出门,老王就在后面跟着。中午下班时,老王去居委会接老伴,陈素芝骑车回家,老王就又在后面跟着。经过一周的相互陪伴,老王才放心地让老伴独自来回。这辆三轮车还为他们创造了一些“浪漫”,周末老王就用三轮车载着老伴去附近的红领巾公园逛逛、锻炼身体。

捐赠档案 为了记忆和传承

在2001年“劳模”体检中,陈素芝被查出肺部有阴影,不痛不痒;第二年再检查时,阴影又不见了,后来就一直没当回事。到了2010年体检时,再次检查肺部有问题,经多家医院诊断,被确诊为肺癌。2011年,陈素芝住进了医院。以前是陈素芝照顾家里,现在是老王全心全意照顾她,白天黑夜都守护在身边,老伴想吃什么,他就去买。可住了两周,陈素芝就想出院了。后来又了解到可以生物治疗,且不用住院,于是又进行了几个疗程,但最终也没有挽留住陈素芝的生命。陈素芝于2011年12月4日8点25分离开了她陪伴了一辈子的老伴。

王自强说,有一次,纺织系统的另一位劳模韩茶仙给他提了个建议,把陈素芝的照片、简报、资料捐给档案馆。他想了一下最后同意了。他说,他们无儿无女,将老伴或辉煌或平淡的人生经历和经验保存在档案馆是最好的归宿;同时,也因为老伴是全国劳模,希望通过档案馆,传承和发扬劳模精神,激励更多人奋发工作为社会做贡献。

过去在家中,老王从不操心吃穿等琐碎的事情,如今,老王的一日三餐变得简单,但他也琢磨在简单中变着花样:馒头包子存在冰箱里,想吃的时候就拿出来热一下;大白菜切碎了,买点熟肉,一拌,荤素都齐了;菜花用开水一焯,捞出来放在盆里,放点盐、醋、糖和味精拌一下,焖一天,第二天吃起来酸酸甜甜的,想吃的时候就取一些。他的亲人、邻居及老友们也时常在生活中关照他。

王自强今年76岁了,身体还挺硬朗。每天早睡早起,5点半就出门去红领巾公园散步,或许是为了锻炼,或许是为了寻找与老伴一起走过的足迹……

附:王自强捐赠陈素芝的部分档案资料

1990年10月1日中央办公厅邀请陈素芝到中南海做客的请柬

1962年陈素芝随中国政府友好代表团赴越南的照片

北京京棉二厂当年三姐妹照片:王凤霄、陈素芝、于世卿

1995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看望陈素芝的照片

陈素芝1959年荣获的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奖章

陈素芝获得的先进调解员荣誉证书

徐白仑:献身盲童事业 捐献毕生经验

劳模简介:

徐白仑,1930年出生,原为北京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因医疗事故失明。20世纪80年代,他在年届55岁之际走上盲童教育之路,创建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发起金钥匙盲童教育工程,累计帮助五千余名盲童走进学校,并开创了中国盲童全纳教育的实践。徐白仑于198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奖章”;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表彰徐白仑在教育研究和创新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授予他“夸美纽斯奖”。徐白仑也成为我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人生不仅需要兢兢业业,而且在人生还未谢幕之前,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记录、积累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档案资料捐献给档案部门,使之得以继续发挥作用和价值,才算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是曾经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的盲童教育专家徐白仑先生对自己人生责任的认识。同时,他也是这样做的。

“为盲童办教育是在救人啊”

今年83岁的徐白仑原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名建筑师,41岁时因医疗事故导致双目失明。以前他天天用眼睛进行设计、绘图,失明后,他养了条金鱼。有一次他不小心碰掉了五斗柜上的钥匙,竟然砸死了小金鱼。除了在行动上不便外,还有大家好心对他说的“你好好歇着吧”,让他感觉好像是被社会抛弃了。那时,徐白仑的心里非常痛苦,他颓丧过,挣扎过,反反复复,长达十四年……

1985年,55岁的徐白仑想到自己曾经见到过光明、有过家庭和事业,看到过这五彩缤纷的世界,而那些生来失明的孩子是多么可怜啊,很多人什么都没有。于是,推己及人,为了给盲童谋幸福,他转向了盲童文学的创作,创办了《中国盲童文学》。第二年,又倡导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盲童夏令营”。在带领盲童参观天安门时,有一名盲童一边听着导游讲解,一边大声说:“过去我总不明白毛主席怎么能站在门上检阅游行队伍,现在明白了。”

徐白仑和爱人投入盲童教育工作,累计帮助全国5000名盲童入学。随着金钥匙工程的开展,很多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徐白仑也相继获得了国内和国际上给予的许许多多很高的荣誉1987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1996年获得了国际颁发的“夸美纽斯奖”等等。这些殊荣激励了他继续为失明儿童的幸福而献身的决心;这些荣誉也成了他的名片,增加了社会对他的信任,使得一些工作更顺利地开展。徐白仑说:“为盲童办教育,是在救人啊!”现在徐老与爱人已经退居盲童教育战场的二线,但心里一直都牵挂着全国各地的盲童们。

“妻子是我的眼睛和盲杖”

在徐老的心中,妻子纪玉琴和他可谓是“志同道合,齐心协力,优势互补,风雨同舟。”妻子常说她只是徐老的眼睛和盲杖,而徐老认为,她与他各自撑起了金钥匙中心的半边天。

失明后的徐白仑了解盲人的苦辣辛酸,推己及人,关爱失明儿童的幸福成了人生的重心。徐老第一任妻子因操劳过度,英年早逝,在悲哀与痛苦中,常来照顾徐老和他儿子的纪玉琴慢慢走进了徐老的生活。身为普通语文老师的纪玉琴也有过一段苦难的人生,十分理解和同情贫苦家庭的不幸,知道他们是多么需要帮助。通过教育帮助失明儿童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他们共同的愿望。

徐白仑说,他的长处是从理论上进行探索,喜欢从理论上弄个究竟,惯于整体策划、系统工程;而妻子的优势是,善于组织管理,将理论付诸实践,将策划细化成行动。虽然一开始他们两个人都是特殊教育的门外汉,但经过多年的实践,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很快成为盲童教育方面的专家。

徐老近乎失明。北京市档案馆为了了解他们更多的人生经历,提供了一个口述提纲,本想让他们述说一下。没想到徐老每天早晨5点起床,按照提纲要求,摸索着写了25张A4纸的文字。

一路走来,他们经历了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如果你能和他们相处一段时间,你能感受到的是他们无比的恩爱。纪老师说,徐老仅有极其微弱的视力,她就在简单装修家里的时候用了鲜艳明快的颜色;徐老虽然年纪大,视力弱,但他吃过饭,主动收拾桌子,洗碗。他们常说,他们能在一起就在一起,别人总是觉得他们很开心,他们自己也觉得像小孩一样,互相陪伴,互相宠爱。一个称呼“宝贝”,一个称呼“仑仑”,让旁人直羡慕他们的幸福……

“我们只是两个辛勤的农夫”

当盲童工作见了成效,当荣誉接踵而来,徐老却总不愿意将光环套在自己的头上,他这样比喻说:“我们只是两个辛勤劳作的农夫,没有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没有社会各界的施肥浇水,没有基层教师和干部的共同耕耘,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在徐老从事盲童文学创作及投身盲童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在他心中占据了沉甸甸的分量。

1985年开始筹办《中国盲童文学》时,困难非常人所能想象。起步之初,他写信给巴金先生诉说创办《中国盲童文学》的初衷,巴金回信说:“您正在做的和计划中的工作都是很有意义的。爱那些需要爱的孩子,让失明的人得到智慧的光,给受歧视的盲童送去温暖,让更多的人关心盲童、帮助盲童的智力发展;特别如您在信上所说,自幼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帮助他们了解盲童,关心盲童,动员他们以千万颗火热的心来增强不幸的同龄人与命运拼搏的勇气,这是多么美好的事业!为了进行这个事业又需要多么崇高的献身精神!”

“踩在我们肩膀上,继续攀登更高的高度”

特殊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健残平等意识的深化,特殊教育也必将随之不断发展。徐白伦年近八旬时,编写了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易于实践的《金钥匙视障教育运作手册》,作为赠送全国广大视障儿童的礼物。

近年来,他们收集整理了多年编纂的有关金钥匙系列书籍以及其本人的资料,主动捐献给北京市档案馆。在捐赠时,妻子纪玉琴用了一个朴素易懂的比喻来描述,她说:“我们研究特殊教育好比攀登高峰,我们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来者不必再从平地开始,可以踩在我们肩膀上,继续攀登更高的高度。”而将毕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感悟汇集成册或整理妥当,捐献给北京市档案馆亦是如此,徐白仑说:“这是应负的历史责任,我们还将尽最大努力,继续收集和捐赠,希望能为国家的复兴之路添砖加瓦。”

附:徐白仑捐赠部分档案资料

1987年徐白仑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时的照片

《金钥匙视障教育理论与实践》

《金钥匙视障教育运作手册》

金钥匙工程《家长应如何参与教育学龄视障儿童》

金钥匙工程《随班就读盲教育师资培训教程》

本版文并供图/俞兆娜

北京市档案馆征集

市级以上劳动模范档案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广大劳动者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推动首都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了一批品德高尚、功绩卓著的先进模范人物。北京市档案馆自即日起向社会诚征1995年之前市级以上劳模的档案资料。

一、征集范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当选并保持荣誉称号的北京市级以上,在生活、工作及从事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档案资料。具体范围如下:

(一)文字类:介绍劳模事迹的各类刊物(报纸、杂志、书籍),个人简历传记、回忆录、家(族)谱、工作日记、学习笔记、经验材料、发言稿、来往信件、论文、手稿、撰写的书籍等。

(二)声像类:劳模本人工作和生活照片、获得荣誉和参加社会活动的照片(附加文字说明)、画册、画报等;记录劳模事迹的影视资料及录音、录像等(附加文字说明)。

(三)实物类:劳模本人获得奖状、奖章、奖牌(杯)、出席证、绶带、证书、证件、领导题字、签名等。

二、征集方式

(一)请有意捐赠者致电致函北京市档案馆征集处。

(二)北京市档案馆接受劳模档案资料捐赠后,开具《捐赠档案资料交接文据》,并将分期分批向捐赠者发放捐赠证书。

(三)北京市档案馆做好档案资料的鉴定、整理、保管、利用工作。

三、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北京市档案馆征集处

联 系 人:俞兆娜、张威

联系电话:010-85194168、010-85194388

传真:010-67661977

电子邮箱:zjc@da.bj.cn

地址:100078 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42号北京市档案馆征集处

丛晓洁 本文来源:和讯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永远跟党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政务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