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政务 > 正文

“走转改”活动的文化意义

2012-10-31 09:09:05 来源: 新华网
0
分享到:
T + -
核心提示:“走转改”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它通过发挥文化的主体功能、育人功能、引领功能,以及对文化的构建,在新闻宣传思想战线上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走转改”活动的文化意义

——以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走转改”活动为例

□卢慎勇

【摘要】本文主要以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记者“走转改”活动为例,在文化视阈下对“走转改”活动的意义进行理性审视与剖析。“走转改”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它通过发挥文化的主体功能、育人功能、引领功能,以及对文化的构建,在新闻宣传思想战线上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走转改;文化选择;文化意蕴;文化环境

自2011年8月全国新闻界在中宣部等五部门的部署下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一个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新闻战线迅速生成。

在河南,面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机遇,河南新闻人如何以一种全新的理想精神、责任意识和专业追求融入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伟大的生动实践中来,这与中国新闻战线推出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在文化传承上一脉,在文化内涵上相同,在价值追求上一致。

本文主要以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记者“走转改”活动为例,在文化视阈下对“走转改”活动的意义进行理性的审视,对“走转改”活动的有效开展、持续进行做一些思考与探析。

“走转改”活动的开展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文化需求与背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深刻论述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全会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而从当前我们新闻文化生态环境的状况看,在平稳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西方新闻学中新闻消费主义理念以及他们极力推广的文化价值观中的媒体商业化运作模式一直在影响着、消解着、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新闻实践中出现的有偿新闻、新闻的过度娱乐化、迎合低俗需求之风的倾向因注重商业牟利而忽视了新闻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道听途说的虚假新闻、机关衙门式作风和“书斋式”新闻案例使新闻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失信于民、远离人民大众的现象;另外,因为一些媒体追求商业利益,传播了一些有害信息与负面文化,直接影响了主流文化的导向地位。

“走转改”的文化依据与传承。文化是风气,文化是修养,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先进的文化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

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新闻事业正是这种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新闻工作的作风和文风从延安时期就已经大范围地有了“走转改”的要求与生动实践。毛泽东在20世纪40年代给《解放日报》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要求采编人员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反映现实生活。邓小平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干部和新闻工作的文风和作风明确要求,要杜绝“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多次严厉批评形式主义文风。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对记者提出了要打好五个“根底”的要求,其中两个与“走转改”的内涵直接相关,其一是“要打好群众观点根底”,其二是“要打好新闻业务根底”,尤其对文风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同志在2002年对记者提出了“三贴近”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今天我们倡导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党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是党的新闻工作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走转改”的文化指向与现实选择。“走转改”活动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总体上可以看到这个活动呈现出“三个一”的态势,即一种理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种追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种责任与情怀——“社会责任、人本情怀”。这种理念、追求和责任情怀,是新闻工作者引导社会主旋律的一种文化自觉和现实选择。

河南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生动地体现了这种文化指向与价值追求。

当前河南正处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阶段,面对难得的时代机遇,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精心策划,组织了专门的报道队伍“走基层”,捕捉各级政府是如何谋划、运作的,百姓又是怎么认识的等代表历史发展趋向的新闻事实,并以一个个生动、鲜活事例的及时报道呈现。2010年4月中旬到5月初,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了《中原正春风——建设中原经济区 关键在做——直播河南》大型直播特别节目。50多人组成的电视新闻直播队伍,18天行驶5000多公里,两台卫星直播车分南北两路,奔赴在中原大地火热的生产一线,每天上午10时至11时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全景式、多角度交替播出全省18个省辖市如何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的生动实践。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的关注。阅评员认为,这组报道突出了新闻创新,体现了“三贴近”,让基层说话,让群众说话,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引领社会的功能。

河南电视台另一个代表“走转改”文化指向的生动案例是在2012年6月中旬播出的9集大型电视政论片《中原崛起》。它以《中原中国》、《粮安天下》、《三化新途》、《拥抱全球》、《迈向高地》、《大河气象》、《中原面孔》、《中坚后盾》、《中国腹地》9个主题展现了亿万中原儿女多少年来的心愿和期待。全部评论建立在新闻中心几十名记者、编导近一年深入全省各地采访基层的基础之上;每一个主题都以鲜活的群众工作、生活实例做支撑,有很强的贴近性。整部片子全景展示了河南在“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实践中的新探索、新举措、新成效,见证了中原崛起的历史进程。

“走转改”活动的文化意蕴

“走转改”活动揭示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它谋求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它的核心是为了解决“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走转改”的文化主体功能。“走转改”的基础是走基层,就是迈向社会,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是文化实践的基础,走基层能让大家知道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随着“走转改”活动的启动,依托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迅速开设了专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来自中原经济区建设第一线的报道》,先后有近百名编辑记者走向基层,发回一系列带着泥土芳香、来自最基层的经典报道。《河南新闻联播》、《河南新闻》、《中原午报》、《聚焦中原》等栏目的镜头里留下的是那些来自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生产一线,默默无闻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普通百姓群像。他们是以火车站台下的敲车人为代表的车站人系列,以大山深处的地质“金花”为代表的寻矿人系列,以伏牛山深处的铁腿信使与坚守深山几十年如一日的山村教师为代表的信念坚守者的人物系列;也有以那些随时出现在我们身边不顾寒冷跳进刺骨的冰水中抢修管道的供水抢修员为代表的提供公共服务的基层职工系列,以及以无论寒冬酷暑都在同一个路口值守的交通警察为代表的基层执法者系列等;也有以为搬离深山进入新型农村社区的村民装修新房的驻村“第一书记”为代表的基层公务员系列。

“走转改”活动带来了大量来自基层、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新闻报道,新闻的主角是普通而又平凡的农民、工人、市民、教师、医生、干部等。“普普通通”是这些主角的共同价值符号,这种文化的自觉与价值导向无疑在构建和谐社会、化解矛盾、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走转改”的文化育人功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并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的论断。而培养人才的途径,在公报中也给出了答案,即鼓励“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拜人民为师,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走转改”活动当下对新闻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就凸显出来。

河南电视台这些年的人力资源和全国一样也是迅速积累,一大批高学历、高智商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采编队伍里。仅新闻中心从2005年到现在就有近百名大学生被招聘进来,他们大多充实到了采、编、播一线,他们是河南电视台新闻的希望和生力军。通过参与“走转改”活动,他们在锻炼中实力与才华逐渐显露,他们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因为被感动带着感情去采访,深入了解了河南的省情、河南的农业、河南的农村、河南的农民,也学会了感恩。“走转改”让年轻的编辑记者提升了综合素质,在具体的采访实践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逐渐成长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走转改”的文化引领功能。新闻宣传属于思想文化领域范畴,是上层建筑,历来都处于意识形态的风口浪尖,很容易被各种思想、思潮、观念的影响波及。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新闻战线的思想动态出现了“上层心态、贵族心态、商人心态、无冕之王心态、企业利益代言人心态”等。

“走转改”正是从根本上廓清了上述认识,起到了文化的引领作用。“走转改”让广大编辑记者用大量时间广泛接触实际,体察民情、认清宗旨、履行义务、为人民服务,做党的群众工作者,找回归属感,培养对人民的感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和文化观,实现作风的根本转变和文风的明显改变。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切实提高抵御不良思潮影响、抵御低俗之风的能力。

“走转改”的文化构建意义。“走转改”是从新闻战线上发起,但事实上,“走转改”的内涵和外延已经不再专属于新闻传播范畴,它的核心价值影响深远,影响到了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构建。

“走转改”培植了新闻传播的文化土壤。“走转改”的大量生动实践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体现出了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是一种行为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为新闻工作者弯下腰来,走进基层,贴近群众,用心灵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培植了文化土壤。

2012年河南的“三夏”不同于往年,今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如何打造中国的粮食核心生产区,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火热的现实生活,虽然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便捷的信息渠道获得,但“纸上得来终觉浅”,那种“扒”来的新闻、拼凑的稿件只有“天线”,而无法“接地气”,不能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在今年的“三夏”报道中,依托“走转改”活动,让编辑记者深入到“三夏”生产一线,与群众心贴心、心连心地追踪报道河南“三夏”的进程。新闻中心组织了60人的报道队伍,行走在中原大地,深入田间地头,追赶着“三夏”的脚步与农民话农事,呈现“三夏”新图景。其中16人组成的直播报道组14天直播18场,每天在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与新闻频道并机直播的《中原午报》栏目,以卫星连线的手段,实时直播10分钟左右的“中原三夏动态”。这一连续直播报道,因为是记者在现场观察、体验后的播报,是原生态的新闻,因“接地气”而深受群众欢迎,见证了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把自己定位在“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的过程。这样的“走转改”让新闻人用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情感去讲述人间故事,去传播人类文明,去引导社会进步;它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新闻传播理念;它是有生气、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信息提供者、舆论引导者和文明传播者;新闻传播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信息商品”、“传播中介”和“物化媒体”。

“走转改”构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石。“走转改”活动是新闻工作者向人民真实描述社会发展进步,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实践过程,一切为了人民是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要求全体新闻工作者、文化思想工作者转变作风、改变文风,走出书斋、走出大楼、走出办公室,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寻找认识之本、新闻之根和创作之源,去发现群众的实际诉求和文化需求,去寻找文化发展与人民需要的结合点。

“走转改”倡导的密切联系实际的求真务实之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不仅成为提升文化传播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也以文“化”人,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维护了我们的价值取向底线,筑牢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石,有利于提升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最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结 语

综上所述,“走转改”活动的开展,不但继承发扬了优良传统,而且对媒体的自身发展、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但正向的经验和逆向的教训表明,只有让“走转改”常态化、长期化和机制化,形成制度性的、规范性的活动,而不是“活动一阵风,过后一场空”,在一个“真”字上下功夫,真走、真转、真改,做到身入、心入,恪守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以报道客观事实为唯一根据、以忠于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以推动社会进步为终极目标,作为社会运行的瞭望者,新闻工作者才能以一种职业的理念与心态忠实地维护着人民的利益,引导着社会良性运转,推动着社会进步。

zml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已关闭去跟贴广场看看 >
网易新闻客户端下载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永远跟党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政务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