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政务 > 正文

一位农村教师的37年坚守路 家乡教书是最大心愿

2012-10-15 13:35:17 来源: 新华网
0
分享到:
T + -
核心提示:在孩子们眼中,他是可亲可敬的老师;在同事们心中,他是敬业奉献的楷模;在当地百姓心中,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如今他已年近花甲,从教37年来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他从未离开过他挚爱的讲台。他就是济南市丰齐小学退休教师卢传华。

在孩子们眼中,他是可亲可敬的老师;在同事们心中,他是敬业奉献的楷模;在当地百姓心中,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如今他已年近花甲,从教37年来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他从未离开过他挚爱的讲台。现在,他已退休离开了他钟爱的三尺讲台,但他最大的愿望还是和孩子们在一起,最美好的回忆还是和孩子们在一起。他就是济南市丰齐小学退休教师卢传华。

在家乡教书是我最大的心愿

1952年,卢传华出生在济南历城丰齐管理区一个富庶的家庭,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地主出身注定了他日后生活的坎坷。小学刚毕业他就被赶回家,一向成绩优异的他长久地徘徊在中学的大门口,他多么想像同龄人一样读书,但命运的不公使他连痛苦与反抗的权利都没有,很快他被安排到窑厂背石头、拉板车,后来又到公社里养猪。

不能在学业上施展才华,就把钻研精神放在了养猪上,他参照相关书籍科学饲养,他养的猪是全县最肥最壮的。通过养猪,大家看到了他踏实、刻苦、钻研的可贵品质,当全公社得到唯一一个“可教子女”入学的名额时,全村的老百姓都选了卢传华。当卢传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家乡教书。因为是丰齐村的乡亲们给了他上学的机会,帮助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就这样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上讲台,成了渴马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

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卢传华就立志要为家乡的教育奉献,为百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他自费购买了各种教学杂志和习题集,为孩子补充学习资料,他教的学生成绩名列全镇前茅。就这样,他再次出名了。百姓都知道渴马中学有位卢老师教得特别好,都想把孩子送到他班上。当老校长退休时,镇领导提出让卢传华当接班人,而卢传华却婉言拒绝了,他说:“我喜欢孩子,喜欢课堂。我可能是个好老师,但不一定会是个好校长。再说当了校长就离开了课堂,离开了孩子,我不愿这样做。”

济南市市南中学成立时,缺少语文教师,镇教委领导认为卢传华的水平完全能够胜任高中的教学工作,就推荐他到三中工作。卢传华知道去三中就意味着可以在市区工作,工作环境和待遇都比现在要好很多,然而,他更明白没有丰齐的百姓就没有他的今天,所以,卢传华毅然放弃了去三中工作的机会。当丰齐中学改为丰齐小学,全镇初中合并为党家中学时,卢传华再一次选择了放弃去中学教书的机会,留在了丰齐小学。虽然卢传华很多年前就被评为了中学高级教师,然而因为在小学教书,至今仍未聘任,工资自然也没有兑现。很多老师都替卢传华感到惋惜,常常说,当初那么多升迁的机会,无论哪一个都比现在强。卢传华总是淡淡地一笑,说:“我现在的工资都花不了,能够在家乡教书是我最大的心愿,我已经很满足了。”

37年了,卢传华始终怀揣着感恩之心,扎根于家乡的教育事业,默默耕耘至今。虽然已经退休,卢传华还和学校保持联系,帮助学校带带年青教师。

最大的愿望是想孩子们在一起

卢传华不愿让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而要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他把从杜郎口中学学回来的经验,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卢传华现在的课堂,仍然是学校很多老师学习和追求的课堂。因为他深知:每一堂课的质量,都影响着孩子们生命的质量。

卢传华发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光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他自己出钱为学生买来课外书,在班里建立了“书箱”,鼓励学生多读书。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有了表达的欲望,卢传华因势利导,号召学生们写日记、办班刊。在卢传华的带动下,学生们都开始写日记了,每天或长或短,都要把一天的收获和思考记录下来,交给老师。卢传华总是一丝不苟地批阅。渐渐地,从学习的收获,到生活的感悟,甚至是青春的困惑学生们都会在日记中与卢传华交流,卢传华透过日记走进了学生心灵。日记本用完了,学生就会随手一扔,细心的卢传华总会捡回来,小心地珍藏起来。学生毕业回母校时,卢传华就把当年的日记本拿出来,送还给他。学生们不断被这种温情感动着,他们知道老师还给自己的不仅仅是一个日记本,更是他们青春的记忆和老师对他们的深情厚谊。至今,卢传华的办公桌旁仍然放着那个珍藏着两百多本日记本的小木箱,它已经陪伴卢传华走过了很多年。

卢传华还号召学生创办了班刊———《雨花报》,最初的班报是用挂历纸当材料,学生用彩笔一笔一划画出来的,很稚嫩还有些粗糙。但是,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卢传华也从中学到了小学,《雨花报》从2000年创办开始,从未间断过,到现在已经出版了130多期。不管《雨花报》在孩子们手中传阅得多么破旧不堪,总会被卢传华精心地修补好,收藏起来。上学期,在学校的支持下,《雨花报》成为丰齐小学的校刊。

紧张而充实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卢传华渐渐上了年纪。学校里为了照顾他,向他提出可以不再担任工具学科的教学任务。但是卢传华却说:“别看我老了,可是我一站到讲台上就浑身是劲。不教语文,不当班主任,跟学生接触的机会就少了,我不愿意离开孩子们。”在卢传华的坚持下,尽管马上就要退休,他仍然担任着六年级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同时还兼任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

从教37年当了37年的班主任

教师,教书育人,除了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班主任就有更多的机会和孩子们接触,去了解、发现、关心、引导每一个孩子。卢传华是这样认识班主任工作的,所以每学期他总是积极争取当班主任。“做班主任工作,对学生要有诚心、爱心、耐心,才能与学生交心、知心、倾心。”卢传华告诉记者。为了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他每学期都要进行家访,往往带完一届学生,能到每个学生家去过四五趟。遇到特殊学生,家访就更多了。小安从小在内蒙古长大,广阔的草原赋予了他粗犷甚至有些桀骜不驯的性格,由于冲动鲁莽,出手伤人,曾经两次进过少管所。家人实在没有办法,一度想放弃这个孩子。小安的舅舅住在丰齐村,知道丰齐中学的卢传华爱生如子而且教育学生很有方法,就把这个信息告诉了小安的家人。小安的妈妈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带着孩子千里迢迢从内蒙古来到丰齐,来到卢传华班上。然而,小安顽劣的天性并没有因为地域不同而有所改变,这个来自内蒙古海拉尔的孩子在新的环境里,依然是我行我素。

卢传华以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孩子,怎么改变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卢传华发现,小安很重义气,从不主动惹事,打架也总是有原因的。于是,卢传华以他那“润物细无声”教育方式开始了对小安的感化工作。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卢传华五次到小安舅舅家家访,与他舅舅和母亲共同商讨转化小安的措施,每次都把小安在学校的点滴进步告诉他们,让他们对孩子树立信心。在学校里,卢传华常常为小安补习功课,还为他垫付了部分学杂费。一次周末,卢传华还特地邀请小安和几个同学来家里吃饭。那个年代的农村,并没有多少好吃的,可是卢传华还是精心地做了几个菜来招待他的学生。孩子吃完饭以后,又和卢传华下了几盘棋,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小安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长这么大,我是第一次去老师家做客,第一次有人这么看得起我,我再也不能给老师添麻烦了。”后来,卢传华充分发挥小安体育方面的特长让他担任了体育班长,在学校运动会上,他带领同学们为班级争得了很多荣誉。升入高中后,小安继续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海拉尔政法学院,现在已经是一位出色的法律工作者了。

卢传华现在教的六年级一班,有27名学生,其中体重75公斤以上的学生就有3名,这又成了卢传华的心事。他和学生们商量,利用大课间在操场跑步来锻炼同学们的体魄。就这样,每当大课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带着27名学生在操场上跑步的身影成为了丰齐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卢传华和孩子们约定的那天起,到现在已经坚持跑了一年多了,也从最初跑一圈坚持到跑五圈了。而孩子们跑的每一步、每一圈、每一天都有卢传华的陪伴。卢传华说:“学生一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班主任应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水平,还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让他们能全面发展。”卢传华就是这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坚持做到,用他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育人有道,润物无声。丰齐村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万千桃李已经开启了人生新的航程,只有卢传华依旧坚守在属于自己的那片教育田野上,用自己一颗溢满爱的心灵为身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继续深情地守望。 (记者 尹萍 通讯员 魏红)

【记者感言】

植根教育坚守一生

曾经有多少次卢传华可以离开农村去往城市,他选择了放弃,默默坚守在教学一线,将自己一生的美好时光都奉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

37年来他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志向,虽然已年近花甲、虽然已满头白发,但他仍坚持在教育一线,将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一肩挑。特别是最后一年,学校体恤卢传华的辛苦,想给他减一些课,但遭到了他的拒绝。每周14节课的教学任务再加上班主任工作的琐碎,对一位六十岁的老教师来说,的确很繁重,可在卢传华看来,坚守着自己当年立下的志向,和学生在一起,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让他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采访最后,他告诉记者,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这都自己的选择。他喜欢和他的学生在一起,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在学校里看着学生快乐地成长,就是他最大的幸福。虽然这一生没做过什么惊涛骇浪的大事,也没创造什么丰功伟绩,但只要一提起他培养出的一批又一批的好学生,卢传华的眼睛里闪烁着的就只有幸福。

zml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已关闭去跟贴广场看看 >
网易新闻客户端下载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永远跟党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政务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