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政务 > 北京频道 > 正文

“索道医生”:人命比天高,救人是第一

2012-09-02 14:58:42 来源: 网易
0
分享到:
T + -
邓前堆是一位乡村医生,由于常年在索道上往返为村民防病治病,被亲切的称为“索道医生”

邓前堆 资料图

怒江,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它将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一分为二。一条100多米长的索道成为该村来往怒江两岸的桥梁。

邓前堆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在拉马底村工作已有29年。由于常年在索道上往返,为村民防病治病,被当地人亲切的称为“索道医生”。29个春去秋来,为了治病救人,他不分昼夜,随时以最快速度奔至大山深处的人家。

怒江两岸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记录下他跋涉的脚印。

他常说:“比我做得好的人还有很多,我只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中的一员,我会把这份荣誉当作一份更大的责任,回去后继续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父老乡亲,不辜负大家的重托。”

今年8月,邓前堆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一场严重痢疾 他走上行医之路

1964年,邓前堆出生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怒江东岸的一个傈僳族村寨。事实上,他是怒族,而非傈僳族。

1983年,年仅19岁的邓前堆帮哥哥普前堆背了酒、面等副食品到缅甸去卖。走了3天到达缅甸后,还没开始赚钱,他就感染上了严重的痢疾。回到家,他在村里的诊所躺了4天。当时给他看病的医生叫友向叶,比他大不了几岁,“像个大哥哥。”

而正是这个“大哥哥”让邓前堆从此和村医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友向叶问我的病疼不疼,我说疼,疼的不行。然后他又问我想不想当医生,去帮助那些犯病的村民。”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邓前堆仍然记忆犹新。

想了想之后,邓前堆顿时觉得当医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又担心没有基础,“怕是没有机会。”

但是友向叶却不这么认为,“你想当,想跟我学,我就去跟领导说。”

邓前堆很受感动,心想:“要是能当上医生,我一定要好好为村里人服务,不辜负这位‘大哥哥’的信任。”

因为看中邓前堆不嫌乡村医生工资低,还念过初中,又有心从医,友向叶向村干部汇报了此事。3天后,经过乡卫生院批准,他成为学徒,开始了学医生涯。

一开始,邓前堆先跟着友向叶认识药品,在正式上岗之前,他还被派去乡医院培训了6个月。拿着每月28元的工资,师从友向叶学习了几年。

“当医生要温柔。”邓前堆回忆,友向叶在教授他医术的同时,还时常教诲他,医生对病人要温柔、有耐心,要像对自己家人一样。叮嘱他谨记,医者父母心。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邓前堆在工作中不断自学,并能学以致用。几年后,引荐他当乡村医生的友向叶当了村干部,他就成为了拉马底村的骨干乡村医生。

29年的溜索行医生涯

事实上,家住怒江东的邓前堆,比起怒江西的人家来,交通便利多了,进城赶集不需过江,也无需过溜索,所以直到18岁时他也不会过溜索。

“我应该早点学习溜索,要不然现在的技术肯定更好、更快。”邓前堆笑着对记者说。

怒江两岸的村寨隔岸相望、来往密切,但两岸村民若要相见却得爬上几小时山路。溜索是这里最“发达”的交通工具,而溜索过江的危险故事在怒江两岸时有发生。

1983年年底,在老师友向叶的引荐和教授下,邓前堆通过乡卫生院培训后在村里做了乡村医生。江对岸山梁上的一个村小组,住着20多户人家。过人马吊桥到这个村,得绕路走两三个小时。邓前堆前去看病时,若不耽搁时间,就得过一条125米长的溜索。工作和责任使他不得不学会过溜索。

有一次,邓前堆由于溜滑速度太快,滑轮刹不住,一下子撞到对岸拴铁索的柱子上,他左腿被撞伤,药箱里的玻璃注射剂也被撞碎得仅剩一只。经过那次教训后,邓前堆变得更加谨慎。“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地,邓前堆可以熟练过溜索了。

在努力钻研中,他的医术也一天天提高。不仅本村的,外村的乡亲也来找他看病。年逾八旬的老奶奶,双手皮肤皱如核桃,输液时他总能一针就扎准;烧伤的老人,在他救治下顺利康复。

这些年,拉马底村的医生换了一波又一波。他曾经的同事,有的去外地打工,有的在当地谋其他活计。他也有外出挣钱的机会,但为了深山里的乡亲们他不能离开,尽管这份危险而忙碌的工作收入微薄。

这两年,拉马底村预防接种率达98%,传染病控制效果非常好。“我有一点医学技术,就想干好它。”邓前堆对记者说。

在行医的这二十九年里,邓前堆也遇到一些烦恼。

“刚开始的时候,家里人也反对我做这个医生,说不但不赚钱还得老贴钱。”回忆起刚做医生的那段时间,邓前堆仍然觉得很艰难。

“每次受到质疑的时候,我就带她(邓前堆的妻子)一起去村民家里,让她看看村民的疾苦。”后来,老邓的家人,也渐渐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我要感谢我家人的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坚持不到现在。”

而对于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邓前堆似乎关心的“很少”。“希望他们不要怪我,实在是忙不过来。”

伤员的病情等不得”

他的心,系在病人身上。

有一次,江对岸的一位村民上山采石耳,一不小心摔下了悬崖,他被乡亲们找到抬回家时已是凌晨3点。在睡梦中接到求助电话的邓前堆马上背起药箱,打着电筒过溜索到对岸,攀爬三个小时山路赶到伤员家,他的手被路旁的荆棘划出一道道血痕。

天刚蒙蒙亮,邓前堆又赶回村卫生室,“还有病人在家等着我呢。”中午,伤员家属打电话给邓前堆,告诉他伤员病情稳定,但邓前堆仍不放心,又爬了三个小时山路赶到伤员家,见伤员确实没有危险了,一颗心才放下来。有人问他,夜间出诊爬山路太危险,怎么不等到天亮后再去呢?他回答:“伤员的病情等不得。”

这些年邓前堆在陡峭的山路上,出诊5000多次,从来不收出诊费。有的病人交不起药费和治疗费,他也照样给治病。

“这些年您总共为村民垫付了多少医药费?您不担心他们不还吗?”记者问。

“大概2、3万吧。”邓前堆想了想说,“他们有条件还,自然会还。不还,自然是没条件还。”

村里80多岁的老阿妈娜马称20多年来一直找邓前堆看病。她已记不清因自己身体不舒服,邓前堆半夜三更到家里出诊过多少次。阿妈说:“‘阿邓’在村里,一叫他就来,他来我就安心。”对此,邓前堆总说这是他应该做的。“我既然选了当医生,就要坚持下去。”

谦虚好学的邓前堆对于自己的医学技术仍不满足,他说:“今后,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继续当好乡村医生,除了当医生,我什么都不想当,我要尽我所能为父老乡亲们解除病痛。尽管我多次参加了省、州、乡组织的乡村医生培训,但是我觉得自己掌握的技能和临床经验还远远不够。我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适应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

他有一个个善良的愿望

艰难的行医生涯使邓前堆成了村里的“溜索大王”,“溜索比赛”时他过一趟125米长的溜索仅需39秒。但他一直希望,村里人过江不要再过溜索,村里能架起一座可通车的桥。这样,“乡亲们无论得了什么病,都能以最快速度送到外面的大医院去。”邓前堆说。

去年,在中央领导关心下,有关部门开始着手为拉马底村建桥。邓前堆说:“听到这个消息,我太激动了。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呀。”

现在,拉马底村不仅通了桥,而且还修了一条公路。“现在去看病更方便了,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

邓前堆还有一个愿望:目前,拉马底村卫生室有两间诊室和一间输液室,如果还能为远道而来看病的村民增设一间厨房和休息室就好了。

他还希望自己能掌握骨折复位技术。因为拉马底村乃至福贡县,坡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5%,常年在山上劳作的人们容易跌伤骨折。“如果有机会,我会努力学习的,村里人太需要这门技术了。”邓前堆说。

记者了解到,邓前堆所在的怒江州已经计划在5年内妥善解决好乡镇卫生院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并按每个村卫生室20万元以上的标准给予补助,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完成所有村卫生室房屋的排危重建工作。同时,还将尽快落实村医的社会基本保障,解除村医们的后顾之忧,并以更加合理的收入水平吸引中专以上学历人员进入乡村医生队伍,加大力度开展乡村医生技术培训。

这或许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那些像邓前堆一样默默工作的乡村医生,就可以实现他们的心愿了。

黄晓燕 本文来源:网易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永远跟党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政务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