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政务 > 正文

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012-08-17 14:01:26 来源: 光明网
0
分享到:
T + -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和主要优势。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和主要优势。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基本国情和具体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真总结党领导人民在局部地区执掌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初步实践,借鉴外国特别是苏联经验,顺应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愿望,创造性提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人民普选制、代议制、“议行合一”制的原理,提出实行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未来社会根本特征的原理,提出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坚持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地位、积极开展与其他政党合作的政党关系原理,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地方自治、民族自治的原理,提出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等等。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为确定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6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同时,还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科学文化体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走向成熟,必然有一个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进行了体制改革的伟大创造,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上,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废除人民公社制度,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破除“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建立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运行机制;破除封闭半封闭经济,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政治上,我们废除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做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人们享有广泛的直接民主权利;等等。我们还卓有成效地推进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在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在保障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已经并将继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贯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制度载体,完全能够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能够更加有效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让各种经济成分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又能通过政府市场监管、宏观调控,避免市场盲目竞争导致的经济波动和生产浪费,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公平正义的理念,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反对任何凌驾法律之上的特权,为实现机会公平、起点公平、规则公平提供坚强后盾;依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改善民生,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依靠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今天,每个公民权利的实现,还不得不带有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还不得不承认个人天赋的“天然特权”,因此,它同无视现实经济结构、要求绝对公平的平均主义完全是两回事。

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高度的人民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统一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人民当家做主开辟了广阔、丰富、便捷的途径,人民既可以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又可以通过监督、听证、公示、基层自治、信访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既可以通过政治协商,表达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凝聚共识,又可以通过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各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实现集中统一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党组织在国家政权机关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等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国家机构的这种合理分工,能够保证国家机构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中央政令统一,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活力与秩序相统一。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又一显著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真正使人民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财富的享用者,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统筹兼顾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能够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依靠完善的市场经济规则,维护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依靠丰富的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靠健全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利益协调和利益保护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保持整个社会活跃有序、动态稳定。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相促进。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未来社会的重要任务就是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片面的、畸形的、受限制的发展,使人们按照自己意志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工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和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全面发展。在这一制度下,人民享有充分的受教育权利、广泛的职业选择自由、广阔的创业平台和发展空间,拥有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人人都能够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通过建立具体的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社会管理制度,保障和促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主导价值追求、弘扬道德风尚,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不断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并不会自动显现,而是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减少制度漏洞、克服制度弊端,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邓小平同志曾经设想,到建党100周年时,争取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同这一目标相比,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第一,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最终目的是通过破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的一切改革举措,都应当与改革的目的相符合而不是相背离,都应当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符合而不是相背离,都应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相符合而不是相背离,始终着眼于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增强改革的协调配套。当前我国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大都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对改革进行科学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特别要聚集那些躲不开、绕不过,严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聚集那些喊了多年、呼之欲出,或改了多年却因种种利益牵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问题,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聚集那些反复发生甚至普遍发生,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严重影响群众积极性的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三,按照客观规律完善制度。建章立制是科学,需要讲求科学精神,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规律。马克思说:“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物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应该责备他极端任性。”这表明,法律也好,制度也好,只有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应有作用。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治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权力运行规律,优化权力配置,强化权力监督,不断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确保公正用权、廉洁用权、依法用权。文化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规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社会建设规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改善民生,着力维护稳定。

zml 本文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永远跟党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政务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